别急,慢慢读的教学案例
据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曾立有一块标语牌,写着:慢慢走,欣赏!劝告旅行的人们要放慢行进的速度,一路欣赏一路前行。其实,教学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同样需要引导学生静心地行走于文字中,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味道来!然,时下的许多阅读课堂,在该慢的地方却没有停一停。“教学是慢的艺术!”每每读到这句话,就会产生疑问:在哪些地方该慢下来?仅以几个小例子,抛砖引玉:
慢慢读行成于思促习惯
案例:二年级下册《31恐龙的灭绝》一课,第2─4自然段是介绍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几种猜想。课文2.3自然段有相同的结构。以第2自然段为例,共3句话,介绍了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种猜想,课文首先介绍了地球的突然变化,其次介绍了恐龙自身不具备冬眠的习惯,没有毛皮,因而慢慢灭绝了。也就是说,这一种说法中恐龙的灭绝有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默读2自然段,用“因为……所以……”进行概括。发现学生对灭绝的原因找不全,学生还不能很清晰地读明白这是恐龙灭绝的两个原因,有的学生只是关注到其中的一个原因,有的即便是都关注到了,也不能很条理的有层次地说明白。
反思:如果进行这样的教学改进是否教学才更有效:要求学生每读完一句,就想一想,这一句和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读书不会停顿,就意味着不会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读书往往很快地一读而过、浅尝辄止,因而要求学生每读一句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句与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教学中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才会放慢读的速度,停将下来想一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又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慢慢读,思考!当学生再用“因为……所以”概括时,就会发现原因不止一个,开始思考并初步感知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重新调整语言,实现言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时就有了经验,一定会尝试着运用此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慢慢读,也就是培养孩子拥有一种静心阅读的心境和静思默想的习惯。这是“慢火温炖”的过程。
慢慢读理清条理学方法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13和时间赛跑》,教学第四自然段即“爸爸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一段时:
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段话,爸爸要告诉我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给我解释的?引导学生理清爸爸的话是先说了昨天不会回来了,又说爸爸的童年不会回来了,然后说外祖母的一生也不会回来了。用“昨天”“童年”“一生”来说明“所有时间里的事物”。很自然地发现了本段的第一句和后面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思,打乱顺序叙述是否可以?当然不可以!爸爸由距离最近的昨天说起,逐渐到更长时间的童年最后说到人的一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会被时间带走,都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的话是很讲逻辑的,由小及大,句句相联,丝丝入扣。再读爸爸的话,品读着“永远”“再也”等字眼,着实让人感到的是恐慌!
最后,教师处理得很艺术,一边叙述一边擦掉这些词语,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被时间带走了,害怕之感让人汗毛倒竖,难怪朱自清先生说是头涔涔而汗潸潸了!
反思:凡是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有一个感受,爸爸的话确实就是一个谜。学生读着文中的句子会觉得绕口,甚至不知所云。这段自然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作者后面的一切感受和做法又都以它为轴为基。本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教师的可取之处是:不急于“赶路”,而是引领着学生在这一段里走几个来回。直至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爸爸谜一样的语言所言究竟为何意方才罢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慢慢地读”中学会了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梳理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我想,这个教学环节很“慢”,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何尝不是这样读书的呢?